嗦一口爽滑的竹昇麵,嚐一口甜香的蛋黃蓮蓉月,是不少老香港人的心靈慰藉。無論是麵是餅,最初都來自鬆散的麵粉,靠著傳統師傅的手工甚至全身的力度,將之化為或脆口、或彈牙、或軟糯的百般口感。歲末將至,又是團圓聚餐之時,這次我們拜訪源於1966年、堅持手造唐餅的老舖「八仙」,以及由年輕一代主理、傳承竹昇麵之道的「坤記」,細味他們的麵粉魔術和匠人之心。
香港深水埗常年熱鬧,穿過如梭人流,行至南昌街的八仙餅家,更是門庭若市。剛出爐的陣陣甜香吸引路人,有備而來的食客也要駐足良久,只因這裏的唐餅種類實在繁多。
老婆餅、合桃酥、各款蛋糕是基本款;紅綾酥、黃綾酥、皮蛋酥等嫁喜禮餅應有盡有;就連香蕉糕、雞仔餅、牛耳等不少絕跡於本地餅家的傳統小食,也悄悄出現。恰逢中秋佳節,月餅也出爐近十款,每款設散裝銷售,顧客可靈活購買。
門庭擁擠,店舖內又疊滿一盆盆新鮮出爐的月餅,等待冷卻包裝。稍一轉身,就拐進熱烘烘的餅房,五位師傅埋頭搓皮、包餡料、烘焙——外頭那各式唐餅,絕大多數出自這不足400平方呎的廚房。
喧鬧聲中,五十多歲的張子昌安坐店舖角落,作為八仙餅家的第二代經營者,他早已看慣大場面。「記得以前中秋前夕,那些月餅禮盒從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啊,我們全家人都要來幫手。」張子昌說,今天子承父業,他堅持要延續手工唐餅的傳統。
「我不敢說我們的餅一定比大廠機器造的好食,畢竟是人手搓揉,有時皮薄點,有時厚點,但食的就是這一份人情,而且用料上乘,不添加防腐劑,新鮮自然美味。」張子昌說道。
這唐餅老舖,前身是1966年開業、位於長沙灣道的八仙大茶樓。當年許多酒樓除提供小菜、點心,也開設西餅部、唐餅部,八仙也不例外。酒家取名八仙,皆因由八位股東合夥而成。
張子昌父親張祥,是八仙大茶樓唐餅部的掌櫃,醉心唐餅製作。到了70年代尾,香港食肆競爭激烈,八仙生意轉淡,股東們有意結業,但唐餅生意仍然興旺,股東們也信任張祥,故保留唐餅部,並讓他入股參與經營。
1978年,八仙餅家在深水埗南昌街覓得店舖,重新開張。香港經濟當時加速騰飛,唐餅仍未出現大集團壟斷,再加上華人重人情禮節的傳統,八仙生意蒸蒸日上。
張子昌說,根據華人嫁娶傳統,男方要買禮餅到女方家中,再由女家派給親友享用,分享喜悅。如今大家已習慣派餅券,輕便快捷,不少人也選擇西餅。
「不過當年,嫁女餅一定要中式唐餅,而且要由男方親自擔去女方家中,你買100斤,就要擔100斤。」張子昌說,嫁女餅少不了黃綾酥——取金銀滿屋之意、紅綾酥——鴻運當頭、白綾酥——白頭偕老、皮蛋酥——早生貴子、合桃酥——夫妻和合。
送月餅更幾乎是華人每年最重要的心意,意味著團團圓圓。張子昌說,從前中秋送禮,對不少家庭而言負擔頗大,因此出現「月餅會」,市民每月供款少許,以便中秋前夕換購月餅。對於餅家來說,這也是一融資渠道,方便籌措生產。
中秋前數月開始,八仙就會收到各大月餅會報數,統計一共要製作多少盒餅,進而準備採購餡料。「當年真熱鬧,最大的月餅會會訂兩千多份月餅,一份即10盒,中秋前夕人人拿著憑據來換餅,吆喝著『十盒十盒呀!』我們年輕、有氣有力的都要來幫忙。」張子昌回憶。
張祥有兒女四位,長子張子榮十多歲就到八仙做學徒,師承唐餅手藝,張子昌等另外三人長大後則從事不同職業。
到了90年代,八仙再次迎來挑戰。當時飲食集團興起,設廠房自動化經營,快速製作唐餅西餅,同時月餅會開始衰落。張祥創新開拓,售賣散裝月餅,讓市民更負擔得起,再加上堅持傳統手藝,出品多元唐餅,薄利多銷,成功守住招牌。
數年前,掌店多年的大哥張子榮退休,張子昌接手管理。這老舖二代無為而治,皆因八仙餅家的日常運作,早已倚仗一位位熟手而可靠的伙記,張子昌非常放心。
前店舖後餅房,一共八位伙記,門市由葉姐負責,她加入八仙十多年了;餅房則由李國永(阿永)師傅掌櫃,他是張子榮親手培養的造餅師傅,如今獨當一面。
店舖每天早上八時開始營業,阿永清晨七時就到達,準備一天食材餡料,常常忙到傍晚六時才能收工。「不計算月餅,每天也要做六、七款餅,老婆餅、合桃酥、蛋黃酥、蛋糕⋯⋯這些一定要做。」阿永說。
餅房四人,其他師傅有的負責搓皮,有的負責包餡,阿永主要負責烘焙,仔細盯著焗爐。「我們用的還是傳統焗爐,不是電子爐,烘焙時間全憑經驗。」阿永說,在焗爐旁守了十多年,他不用計時器,亦能掌握火候了。
這天碰上月餅旺季,除基本唐餅之外,阿永還要帶領團隊做月餅,一天下來,這小小廚房可以出爐400多個月餅,近10款不同口味。除了雙黃白蓮蓉、黃蓮蓉等常見款式,八仙也保留雞油雙黃月餅這傳統口味,近年又推出創新的陳皮紅豆蓉月餅。
雞油月現在甚少有餅家製作,阿永說,其中並沒有雞油,只是採用綠豆蓉,顏色油黃似雞油。儘管品種繁多,阿永自己還是最喜歡金華火腿五仁月餅這經典口味。
「這餡料口感最豐富,除了瓜子、核桃、芝麻等五仁餡料之外,還要加入叉燒、火腿、檸檬葉等。我們所有月餅皮都用最好的港產皇冠花生油,五仁月餅要加日本芝麻油。」阿永說來滿臉自豪,「我們也另設廠房,自己大鍋煮白蓮蓉、黃蓮蓉等,用料好,喜歡的人自然多。」
當年加入八仙,阿永最初數年只負責賣餅。張子榮觀察良久才問他,是否願意學做餅,阿永一口答應。他說自己很少下廚,不愛煮飯,但對手工造餅卻甚有興趣。
如今,婚嫁禮餅和月餅的製作技藝都已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。阿永卻謙虛道,這手藝並不複雜,只是熟能生巧,謹記每款唐餅的用料,不能出錯。為了保持乾淨,他的手指甲全部剪得短平,一點不藏污。
這些年常有人建議張子昌,不如把八仙變成自動化生產。「他們說大約100萬(港元),就可購得全套設備,我說與其投資冷冰冰的機器,不如投資在伙記們身上?」張子昌說。
這天,做月餅之餘,阿永還和同事們一起捏了雞仔餅,最後又用月餅剩下的邊角料,做了豬籠餅、棋子餅。餅房源源不絕送出熱辣辣唐餅,或軟糯或香脆,變戲法似的。
「雞仔餅半斤!」「幫手拿四個正沙(月餅)出來呀!」「還有老婆餅嗎?」顧客們吆喝著,其中有特意雙雙前來的長者夫婦,也有穿戴新潮的年輕人。張子昌說,新冠疫情後生意不易做,但看到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對本港傳統特色感興趣,他感覺充滿希望。
在他身後,源於60年代的八仙金漆招牌仍然安穩,那設計巧妙,將中文字「八仙」和英文縮寫「PS」完美結合,張子昌每每回首,都感嘆前輩的智慧和傳統的魅力。
李家熾最初見父親手打竹昇麵,覺得過癮。一個人騎在拳頭粗、兩米長竹昇的一端,一上一下,用竹昇柔韌地敲打麵糰。
「好像是一個人的搖搖板。」家熾笑說,等到跟父親學師,才發覺上當了,「一開始很難習慣那體力消耗,是強勁的有氧運動呀,特別是我從小有耳水不平衡,更容易暈。」
竹昇即竹竿,用竹昇打麵的姿勢,俗語叫「䟴」,但不如䟴腳來得輕鬆,全靠一邊腳彈跳發力,另一邊用身體的力量壓下竹昇,搓揉麵糰。家熾還記得,第一次䟴麵之後,他暈了半天,沒想到後來兜兜轉轉,三年前他還是放下短片製作的工作,回家繼承父母開創的麵檔——坤記竹昇麵。
現年30歲出頭的他說,不希望傳統手藝輕易消失。無論怎麼辛苦,這個傳統竹昇麵的新匠人說,起碼自己學得一身同齡人少有的真本領。
家熾一家來自廣州,相傳那是竹昇麵的發源地。聽家裡老人說,太爺是在澳門打竹昇麵的師傅,不過爺爺後來從醫,數兄弟姐妹也成為讀書人,竹昇麵一時遠離了這個老廣家族。
李家熾的父親李世粮早年移民香港,做發泡膠雕塑,但隨著產業北上,社會更重視環保,發泡膠生意式微。人到中年希望再創出路,李世粮和仍在廣州的弟弟傾談起來,沒想到弟弟找到了李家熾太爺所寫的一份竹昇麵製作食譜。
「他們兩兄弟沒有師傅教,就自己看著食譜摸索,再加自己上網研究。」家熾說,不過這祖傳食譜早已提供了竹昇麵的關鍵秘方——走鹼。鹼水是竹昇麵的靈魂,它與高筋麵粉中的蛋白質發生作用,令麵糰變得更爽滑可口。不過它遺留的鹼水味,卻不是人人喜歡,因此如何去除鹼水味,就是把麵打爽之後的重要一環。
摸索多時,在2000年左右,李家熾的二叔在廣州開創竹園竹昇麵,很快受到食客追捧。2010年,李世粮和太太黃婉坤也在香港開設坤記竹昇麵,選址市井熱鬧的長沙灣。世粮重視太太,坤記之名,就取自黃婉坤。
店面大約1000平方呎,三分一都建成一個透明開放的打麵工房,大方地讓路人和食客欣賞師傅䟴麵的過程。最初,這家小店幾乎全靠李世粮夫婦撐起,李生負責打麵和研究湯底,管理財務則全交由黃婉坤負責,再請本地老師傅一起研究如何做雲吞、牛腩、豬手等等。
不過創業那年,李世粮已經快將60歲,䟴麵打麵這重擔,很快轉到了兒子家熾身上。
家熾從小不太喜歡竹昇麵,討厭那揮之不去的鹼水味。「直到吃了自己家裡打的竹昇麵,我才開始喜歡,以後也只吃家裡打的,在外面我通常會吃米粉、河粉。」家熾說。
繼承家業之後,家裡的麵就由他每日親自主理。他很自豪,這麵原汁原味,從一開始就只用高筋麵粉和雞蛋,再加份量適宜的鹼水,不需加水或任何其他添加劑。
「最初學師,要自己和麵,那是最辛苦的,麵粉和雞蛋和得有一點不均勻,都會影響麵的口感。」家熾回憶,和絕大多數麵家一樣,今天和麵的苦力已經交給機器幫忙。
不過,䟴麵這手藝,卻是機器難以取代的。家熾介紹,人體的韌力透過竹昇一下下敲打麵糰,比機器做的麵更爽滑可口,而且經驗豐富的師傅還可以透過感受竹昇的回彈,判斷麵糰是否達到最佳狀態。
「麵粉和雞蛋混和之後,麵糰質地最初是比較鬆散的,䟴完之後,麵糰就會變得有勁道,有回彈,一按下去,手指還有些痛,就是最好的狀態。」家熾說,麵糰打好之後,還要靜置一晚,進行最重要的「走鹼」。
「但具體怎麼走鹼,我就不能告訴你了,是秘密。」家熾神秘地說。翌日,等麵糰的鹼水味大部分揮發掉了,這年輕匠人再用機器把麵糰壓薄,然後梳麵,執麵 —— 經過20多小時的功夫,鬆散的麵糰終於變成滑溜溜又彈牙的竹昇麵。
每次䟴麵,家熾一般做10公斤左右的麵糰,可以烹調出200碗雲吞麵了,生意好的時候,一天就賣光。
「最初20歲出頭,10公斤麵糰,我䟴30分鐘就可以,現在不行了,要䟴40-45分鐘,這真的是體力活。」家熾說。
憑著祖傳秘方,再加上用心研製,坤記開業短短兩年,就登上米芝蓮推介榜,此後連續13年居於榜上。不過,李世粮最開心的,還是竹昇麵於2014年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一捆掌心大小的竹昇麵糰,落水翻滾三兩下,澆上大地魚湯底,再添數隻雲吞,就是許多老一輩香港人最熟悉安心的味道。
家熾說,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,例如如何熬製出最好的湯底。「湯底和竹昇麵簡直是最好的伴侶,相得益彰。」家熾說。現時坤記那一碗清澈的湯底,是把大地魚燒好後磨粉,再伴以乾蝦頭、少量羅漢果、甘草、冰糖等熬製而成,羅漢果的甘甜恰好中和了大地魚燒炙後的苦味。
家熾也坦言,雲吞麵始終還沒有打入年輕人市場,要把這傳統手藝傳下去,最重要的還是讓它得到年輕人的喜愛。
他於是不斷創新,一邊和本地學校、NGO合作,推出竹昇麵工作坊,讓小朋友來感受製麵過程,另一邊廂又研究把竹昇麵外銷到海外市場。
「過去十幾年真的很辛苦,包雲吞、樓面、收銀,什麼都要做,但我還是喜歡,我和先生一直喜歡吃竹昇麵,能夠親手做出自己喜歡的麵,有一種驕傲的感覺。」黃婉坤說,現在丈夫退休,兒子正式接手家業,以後由兩母子齊心讓美味延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