琢玉成大器 音色傳千里

玉雕與音響工藝的創新與傳承

在香港,有一群人隱身在巷弄與角落,多年來一直默默堅持,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經得起時間淬煉的美好事物。他們或許沒有響亮的名聲,但堅守著代代相傳的價值,並時刻思考如何傳承技藝、創新。這次,我們拜訪了香港設計、香港製作的音響品牌「YS-Audio」,和玉器設計品牌「小玉舍」,從製作真空管音響到玉器雕刻,他們都從自己的父親身上學習了珍貴的技藝,並嘗試用創新的方式將傳統工藝發揚光大。

每塊玉都有自己的性格,是玉石教我如何去設計的,一切都要隨緣。

讓愛世代流傳

在長沙灣永隆街,諸多賣衣服、食物和電器的攤檔之間,有一個不太顯眼的檔口「恒裕玉器」,桌上擺放多款不同顏色、款式的玉器——永生花、玉金魚、喜鵲、粟米等。這個攤檔由談洲生兩夫婦合力經營,每天早上,他們都推著手推車、打開摺檯,在「恒裕玉器」街檔賣玉器,風雨不改。

談洲生13歲拜師學藝,到今天鑽研花草雕刻已40幾年。1970年代,尖沙咀廣東道曾是玉器行家的交易中心,不少玉石批發商會由緬甸等地買原石回到香港加工,再把製成品拿到廣東道的地攤批發,談洲生由玉石批發做起,後來,他批發的玉石種類停產,他便慢慢轉型,專注於玉雕工藝與設計,在家裡擺滿機器的房內琢玉。

談洲生多年的經驗,讓他已經十分熟悉不同石料的性格與顏色。只要仔細觀察玉石的大小、形態,不需要畫草稿,談洲生便能因應玉石的顏色走向與紋理,用不同大小的自製砣頭切玉、去料、打磨、雕刻和拋光。

「每塊玉都有自己的性格,是玉石教我如何去設計的,一切都要隨緣。」談洲生說。他的得意之作有永生花、玉餅乾、玉粟米、玉鮑魚、玉花生、嬰兒腳等,甚至有一次,他看到一塊行家丟棄的原石,色澤與紋路像一顆冬菇,便索性將它帶回家,雕成了玉冬菇。

我希望成為一道橋樑,讓大家認識爸爸喜歡的傳統玉器工藝,也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化設計,讓大眾對玉器有新的看法。

繼承手藝

父親在房間裡琢玉的背影,和琢玉工具高速旋轉發出的尖銳摩擦聲,是屬於談浩然(Eddy)的童年回憶。但成長的過程中,Eddy沒有太深入瞭解玉雕與玉石,「我和姐姐一直只把玉雕當成父母的工作。」他說。直到八年多前,父親患癌,他習以為常的琢玉聲嘎然而止,家中也突然冷清與空曠了起來。

「我覺得很可惜,所以想,我熟悉的設計是不是可以幫上忙呢?」當時於香港理工大學修讀產品設計的Eddy 正準備他的畢業作品,原先打算走產品設計這條路的他,決定從頭開始,學習玉雕和玉器設計,成立「小玉舍」,並在畢業展展出玉器首飾。

玉器製作技藝更被納入為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項目。

「玉器其實很貼近香港人的文化和日常生活,玉器製作技藝更被納入為『非物質文化遺產』項目,但我一直覺得,大家對玉器的印象都是傳統的,好像有一個刻板印象,我覺得很可惜。贈送玉器代表著祝福和一份心意,這件事是很美好的,我希望成為一道橋樑,讓大家認識爸爸喜歡的傳統玉器工藝,也將傳統工藝結合現代化設計,讓大眾對玉器有新的看法。」Eddy說。

Eddy於是決定將自己擅長的產品設計結合爸爸的工藝,為玉器注入新的想法。「小玉舍」由Eddy經營,主要製作玉石戒指、項鍊、手鐲、耳環等飾物。Eddy營運社交媒體,了解顧客需求再進行設計,然後與爸爸討論玉石的雕刻細節以配合Eddy的設計。「我現在都戲稱Eddy為我的老闆。」談洲生笑說。

我們在玉器身上感受到溫暖,是因為我們用雙手、用心去做,這個才是文化最重要的事情。

延續感情

Eddy一改大眾對玉器要圓潤光滑的印象,將商品設計得菱角分明,以銅鑲玉,並運用金工的卡榫技術,讓戒指與項鍊上的玉石可360度旋轉,玉石接觸肌膚後,便會越戴越油潤,客人也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玉石的美。新穎的設計,讓「小玉舍」成功打進年輕人的市場。Eddy做了一台手推車,上面放有他和爸爸的玉石作品,四處參加展覽、市集,面對面接觸客人,推廣玉雕文化。

他會向好奇的行人解釋,要學會玉雕需要拜師學藝,學徒要三、四年的時間才能出師。複雜的技法包括「分色」——發揮玉石天然的顏色特質,以雕刻完美地區分顏色,令作品層次分明;「溝頂」——為作品雕出深度、花紋和輪廓,創造立體的細節;「拋光」——將雕好的玉石作品打磨,行內又稱「露水」、「出水」。而玉雕師傅不但要學習雕刻技術,更要自製雕具。Eddy解釋:「雕不同的東西,需用上不同的砣,像是爸爸現在用的部份工具都是自己做出來的,獨一無二。」

Eddy說,「小玉舍」創立初期,接觸到的多為本地年輕顧客。但後來他發現,許多本來有配戴玉器習慣的客人,也在找尋款式新穎的玉器,有些人也會將家人損毀的、或是長輩贈與的玉器交給他,希望他能為玉器賦予新生命。「配戴玉器有保平安、健康等美好的祝福,但隨著時間過去,玉器可能會破損,在『小玉舍』我們幫忙客人將破損的玉器重塑,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將家人的心意傳遞下去。」Eddy說。

對於Eddy而言,這就是玉器最珍貴的情感價值,它連繫了Eddy一家人的關係,也是許多人的情感載體,蘊藏平安長大、百年好合、福祿相伴等真切祝福。「這個世代看重科技發展,但手藝與情感其實沒有東西可以取代。我們在玉器身上感受到溫暖,是因為我們用雙手、用心去做,這個才是文化最重要的事情。」Eddy說。「所以,我常常會想,在發展得這麼急速的世代裡,我們怎樣可以不讓這門手藝被淘汰呢?我們要很努力去講故事給人們聽,當有人能夠欣賞我們的故事,一切就有了意義。」

香港製造的音響

在新蒲崗的一間工廠大廈裡,徐志偉 (Nelson) 正專注地焊接一張電路板,這張看似不起眼的板材是音響發出聲音的重要基礎,它將被用在客人與他下訂的真空管音響裡。Nelson身邊從地上延伸到天花板、過百格小抽屜裡,擺滿了電子零件和線材 —— 他用手寫的標籤標註了零件的電阻值「1W 1K、5W 1.2K、475K」⋯⋯但對在太熟悉這裡的擺設的Nelson而言,要找到相應的零件已經像是反射動作那樣地簡單了。

好幾十年裡,在這個小角落,Nelson與父親設計並製造出多部定位清晰的真空管音響。多年來,平民化的售價與高級的聽覺享受,讓他們父子倆創立的品牌 「YS-Audio」在香港的音響發燒友之間打響了名號。

你知道真空管音響是什麼樣子嗎?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電影《無間道》裡的這一幕:在深水埗鴨寮街的音響店裡,兩位男主角劉德華和梁朝偉初次見面,兩人並排而坐,試聽蔡琴的金曲《被遺忘的時光》。蔡琴溫暖的聲音流洩而出,他們身邊的真空管鎢絲則一明一滅,發出溫暖的黃光。片中,梁朝偉點評的那句「高音甜,中音準,低音勁,一句話,就是通透」,至今仍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對白之一,這個場景也成功地讓音響這個看似小眾的興趣,走入全世界觀眾的眼睛。

香港強勁的消費力也孕育了一群音響發燒友,並成為了本地音響品牌最好的發展土壤。

其實,香港擁有一個成熟且多元化的音響市場。各大代理商引進了許多國家的品牌,從入門級到高端器材,以滿足不同需求和預算的消費者。香港強勁的消費力也孕育了一群音響發燒友,並成為了本地音響品牌最好的發展土壤。

Nelson的父親徐日生在 1988 年創立了「YS-Audio」,生產高級真空管功率放大器(valve tube power amplifier)、前級(pre-amplifier)、後級(power amplifier)、合併機(integrated amplifier)和唱放 (phono pre-amplifier)。他們的產品都在這間工廈的工作室裡全手工製造,堅持用最好的原料、最精細的手藝,並以「Audio Experience」這個品牌銷售至香港和全世界。

「如果是真空管膽機的話,發燒友通常追求的是音樂感。聽起來要保留聲音的質感,甚至有一些空氣感,也要有良好的高低頻延伸性,好像有一個漣漪一樣,這樣的聲音才有動態,才豐富。」Nelson解釋。而要讓耳朵挑剔的音樂迷滿意,Nelson與父親日夜研究了30幾年。

從收音機到真空管

香港擁有成熟的音響市場,很大程度得益於近半世紀前曾鼎盛一時的電子業。

電子業是勞力密集產業,無論是裝配收音機、電視機、電子錶或生產簡單的電子零件,都需要大量人力。1960 年代至1970年代,歐美與日本等全球電子科技先驅來到生產成本較低的香港設廠,其中,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裝配消費產品原子粒收音機,成為了香港電子業的重要出口產品。

Nelson說,父親讀電子出身,曾經在新蒲崗「通用電器」電子廠,負責管控收音機製造的生產線,因此也十分熟悉各種真空管。Nelson出生的1970年代,是香港電子業最鼎盛的時期,成長的過程,Nelson一直跟隨父親的腳步,進修電子,學習音響技術、線路設計與用料,還有膽機、火牛、喇叭與空間的配置。

1980年代,父子倆在太子聯合廣場開店,當時聯合廣場尚未成為時裝店聚集地。Nelson回憶:「當時的聯合廣場很旺,不只有鋪頭賣音響,還賣CD、電器,我們在那裡賣器材、真空管、零件,扶手電梯上一樓的第一間舖。後來開始有內地廠家推出膽機套件,只要兩千多元,就可以買到一部後級,有些人會買回家自己焊接,有些人請我們幫忙。知道這種套件受發燒友歡迎,我們就直接到長沙的工廠和廠家接洽,然後引入香港。」

而一套良好的真空管音響系統,不破壞聲音表現的線路設計和音頻變壓器(火牛),是絕不可缺少的靈魂。

後來,因為厭倦了門市比較困身,開始轉型,由販售零件,到自行設計、生產膽機,一步一步建立起「Audio Experience」這個品牌。一開始,他們在eBay上將音響賣給外國客人,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後,他們的事業沒有受到打擊,反而在香港紮根,從此專注發展香港市場。

Nelson說,香港消費者對音響品質的要求非常高,他們追求清晰、富動態和逼真的音效體驗。音響發燒友尤其注重音質的精確性和細節表現,並願意投資更高端的器材。而一套良好的真空管音響系統,不破壞聲音表現的線路設計和音頻變壓器(火牛),是絕不可缺少的靈魂。

一直以來,Nelson和父親都堅持用最好的材料。他們設計的音響,使用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品牌的接線,如Furutech及Sommer,最重要的變壓器(火牛)則從日本名廠進口,過往選用Tango,Tango停產後則轉用另一日本品牌Hashimoto。穩定的音頻變壓器(火牛)能讓音頻輸出穩定,確保音樂在最少失真的情況下,傳進聽者的耳朵。

我有一次送貨到一個律師的寫字樓,他的桌子堆滿文件,前面有五、六套機還有三個喇叭對著他。

升級與迭代

這個百分之百在香港生產及設計的品牌,多年來已累積了不少忠實客戶。Nelson說,有些客人已經跟了他二十幾年,他們在聯合廣場相識,Nelson一直幫他們升級機種,也相互交流音響設備的知識。

而今,「YS-Audio」的機款線路設計、製作與經營,已全數交由Nelson負責。他會在社交媒體上的群組內聽取客人的意見,例如唱頭放大器要有多少段增益、是否需要多種「等化曲線」還原線路選擇,Nelson收到這些提議之後,就會放到新產品之中。他也不斷開發新的改良線路,讓產品的聲音有明顯進步,客人也只需要付幾千元,就能得到升級服務。

音響也讓Nelson認識了許多人。「我有一次送貨到一個律師的寫字樓,他的桌子堆滿文件,前面有五、六套機還有三個喇叭對著他,我第一次看到有人這樣玩音響。」在「YS-Audio」的工廠大廈裡,Nelson特意設置了一個試聽空間,讓客人可以預約上樓試聽不同款式的音響。他在房間正中間最「靚聲」的位置,用膠紙標示了椅子應該擺放的位置,每當有客人到訪,就會坐在這裡試機。「我記得有一個客人,他不是只聽一首歌,他聽完了整隻唱片。還有人會帶啤酒上來邊喝邊試機,喝到一半,連朋友也一起叫上來,他們就這樣喝著啤酒,喝到醉的時候就決定下單了。」

這幾年,真空管音響在亞洲市場,甚至歐、美等地復甦,原物料、人力、廠房等成本相對低廉的大陸品牌走向世界,而Nelson與「YS-Audio」則繼續堅持,以務實、方便的設計和紮實的用料,製作出價格相宜但品質媲美國際品牌的真空管音響,繼續深耕香港,做香港聽眾的最佳後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