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袍與西裝 針線出傳奇

香港味道不僅僅是佳餚美景,更蘊藏於老匠人的一針一線之中。自上世紀40、50年代,經驗豐富的上海裁縫紛紛遷至香港,以絕妙手藝在這城東山再起,本地廣東裁縫也不相伯仲,各顯神通。數十年來他們見證社會變幻,客人流轉,始終不變的是對手藝的執著和對每一位客人的體貼。這次我們拜訪九十歲高齡、曾為《花樣年華》製作旗袍的裁縫梁朗光,以及熱愛西裝藝術、以客為友的上海裁縫世家第三代王文虎,聽他們訴說手藝背後的傳奇。所謂度身訂造,就是去理解每一個獨特的客人。

朗光時裝

廣東裁縫的七十載功架

藏身於觀塘工廠大廈樓上舖,「朗光時裝」酒香不怕巷子深。各行各業的,來自日本、台灣、新加坡或是香港的,年輕或是成熟的女士慕名而至,為的是一襲剪裁得宜的旗袍。

裁縫梁朗光主理「朗光時裝」近七十載,今年高齡九十,仍是全職手藝人。星期一至六,早上十時開工至傍晚五時,從度身、裁剪、縫紉、緄邊、熨燙到試身均一手包辦。

「現時一個月只造幾件旗袍,我已經上了年紀,慢慢做吧。」梁朗光講話慢條斯理,但一站到工作檯前就乾脆利落。中指戴上頂針,拿起裁縫剪刀,刀鋒嫻熟遊走於進口絲緞之間,配合上漿、熨燙等功架,不足半天,旗袍的領口便造好了。從度身、試身到最終交貨,一襲旗袍的製作需時二至三星期。

裁縫這手藝,梁朗光鑽研了一輩子。「這一世都沒有轉過行,賺的是心機錢。」從14歲拜師學藝開始,他專攻女性時裝,而與旗袍結下更深的緣,就要從20多年前那一部流光溢彩的《花樣年華》說起。

從14歲拜師學藝開始,他專攻女性時裝,而與旗袍結下更深的緣,就要從20多年前那一部流光溢彩的《花樣年華》說起。

順直合身自然

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張叔平找到梁朗光時,大約在90年代尾。朗光時裝當時已開業40多年,位處銅鑼灣鬧市,樓下地舖,樓上工場,有學徒打點,也有外判師傅協助製作。

聽說要替蜚聲國際的導演王家衛新戲女主角張曼玉製作旗袍,梁朗光十分雀躍。張叔平負責搜羅布料、搭配顏色及設計旗袍,梁朗光則負責度身、剪裁及縫紉,兩人合作無間。

他記得那陣子前往王家衛位於銅鑼灣的工作室為張曼玉度身,隨後又到片場為她試身改衣,更和一眾演員及工作人員一起吃飯盒。「大家都知道,王家衛的電影都是慢慢拍出來的。」《花樣年華》製作了兩年,梁朗光的旗袍也造了兩年,最終電影於2000年上映,23件各具特色的旗袍也穿在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身上。那流動曲線和百變花樣讓人心醉,吹來一陣旗袍風。

1920年代,民國女子追求平權,要和男裝長袍看齊,借旗人女子之袍的設計,發展出旗袍,又稱長衫。二十世紀初的香港女性,除了大家閨秀和影視名流之外,一般甚少穿著旗袍。初期的旗袍較為寬鬆,其後於50年代,受西方文化薰陶,愈發流行修身立體剪裁,腰身收窄,呈現女性體態美,同時亦加入花鈕、開衩、下擺收窄等細節,創出旗袍黃金時期。

看旗袍造工是否精緻,最重要看穿起來是否貼身又順直,從肩膀、胸位、腰身到裙擺開衩口,不可有一絲皺摺。

梁朗光說,看旗袍造工是否精緻,最重要看穿起來是否貼身又順直,從肩膀、胸位、腰身到裙擺開衩口,不可有一絲皺摺。「最緊要這衩口,造得不好的話會挑起來,不會自然垂直。」

說來簡單,蘊藏的卻是數十年功架。傳統旗袍甚少用彈性布料,多使用棉布、絲緞,尺寸必須十分準確,因此度身十分關鍵,頸圍、胸圍、腰圍、手臂等等都要仔細量度。隨後畫好紙樣,裁剪出版。

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立體而獨特的。光靠剪裁還不夠,需配合上漿令布料定型,加上熨燙手藝,把腰位熨燙出弧度,再縫紉上挺身的帶條,以固定弧度,這樣才形成完美的曲線。

「以前旗袍的領比較矮。我們拍《花樣年華》開始,就為旗袍設計了高領,開始了一個潮流。」梁朗光說,後來他又為王家衛另一作品《2046》中的章子怡和荷里活電影《諜海風雲》中的鞏俐製作旗袍,均採用高領設計。

以前旗袍的領比較矮。我們拍《花樣年華》開始,就為旗袍設計了高領,開始了一個潮流。

一門手藝走天下

香港裁縫素來聞名,按傳統可分上海派和廣東派,梁朗光為後者。上海派注重針黹縫紉功夫,衣服上不易見到縫合的線;廣東派則以車衣技術為主,以衣車縫上布料或拉鏈,會把線留在布料表面。

1946年,國共內戰硝煙未停,14歲的梁朗光自家鄉廣東佛山隨親戚來港謀生。他剛到埗就去中環,跟做裁縫的遠親拜師學藝,把下欄工作通通做好才能學裁剪縫紉,三年才能學滿出師。打工數年之後,1958年,26歲的梁朗光在銅鑼灣白手起家開舖,從此立足銅鑼灣逾五十載。

香港經濟當時開始發展,各類悠閒娛樂和影視行業成長起來,本地年輕女性亦開始踏上職業道路,上流太太也會出席各種宴會。大批量製作的成衣產業尚未發達,有餘裕的都找裁縫度身訂造衣服,在銅鑼灣、跑馬地一帶有不少裁縫店,上海裁縫亦紛紛進駐,百花齊放。梁朗光主打女性時裝,為上班族製作連衣裙,為電視電台主持人訂造衣服,為高級夜總會小姐造衫,也曾為《香港小姐競選》造晚裝。

「杜老誌舞廳、還有北角麗池夜總會的一些舞小姐都是我的客人。」梁師傅憶述,在60至70年代,每逢星期六就是最繁忙的日子,既有人來度身訂造,也有客人來拿造好的大褸配搭旗袍準備去「牽頭馬」,「當時一些太太去睇賽馬,最流行穿旗袍加大褸。」

生意最興旺的時候,他收了八個徒弟,外判的裁縫師傅也有十多位,另有工人煮飯打掃。30歲出頭,梁朗光結婚成家,婚後妻子主理家務,梁師傅則憑著一門手藝走天下,養大四名兒女。

世界變得快,成衣產業很快成熟,出現連鎖時裝店和快速時裝,早於90年代,梁朗光已感覺度身訂造成本高,怎樣也追不上製衣廠,生意亦不如以往。參與《花樣年華》製作之後,他將重心轉至旗袍,造出「那些獨特的,特色的東西」。

《花樣年華》熱潮滾燙,電影上映後多年,客人紛至沓來,生意多得做不過來。

在60至70年代,每逢星期六就是最繁忙的日子,既有人來度身訂造,也有客人來拿造好的大褸配搭旗袍準備去「牽頭馬」。

這緄邊如為名畫裱框,一下子突出了旗袍的花色,也更顯典雅。

永不言休

梁朗光不追求浮華誇張。「最開心是見到客人穿得合身又舒服。」他說,一定要親自為每位客人度身訂造,無論巨星抑或普通客人皆不例外。

現今也有店舖出售旗袍成衣,分大、中、小等多種標準尺寸,為了更適合不同客人身段,多採用彈性布料,又或於背後加拉鏈,更容易控制剪裁和裙擺開衩的順直,一些開襟也是假的。梁師傅總感覺這和人手製作不能同日而語。

度身訂造的旗袍,無論領口、胸位抑或腰身都與人的身體自然吻合,行動起來又不覺得繃緊。梁朗光也很自豪自己的緄邊手藝:按布料顏色搭配合適綢緞,沿著領口、袖口、裙擺挑上不足半厘米的邊,再仔細上漿,整條邊的闊度必須尺寸相同又順直貼服;這緄邊如為名畫裱框,一下子突出了旗袍的花色,也更顯典雅。

在大約十年前,位於銅鑼灣的舊舖被收購。梁朗光那時年屆八十高齡,嘴上說著要退休卻仍然勤快得像個上班族。他最終搬到離家更近的觀塘區,重新租舖開業。

他的八個徒弟有的自立門戶到內地設製衣廠,有的退休,有的轉行,有的已經離世,梁師傅索性一手包辦,每件旗袍一針一線慢慢造。

他的四個兒女都各自發展自己專業,沒有踏足時裝界,現時為父親提供翻譯、接洽傳媒等各種後勤支援。在外地的孫仔孫女也來出一分力,負責為梁朗光經營社交媒體,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裁縫和旗袍背後的大學問。

有趣的是,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來找梁朗光度身訂造,一些老主顧也介紹朋友前來。「一、兩個星期前張曼玉來過,介紹朋友來造旗袍。」梁朗光還是慢條斯理地說著。

訪問這天是星期六,2023年的香港首度發出暴雨警告。梁師傅今天可會開工?推開門,梁朗光已站在工作檯前細心熨燙。數天前還只是版型的旗袍,今天造好了,優雅掛牆上,一匹絲緞有了生命似的。


福興父子

上海老派裁縫的秘密

「福興父子」(福興)是西裝裁縫店,也是微型博物館。店內還在使用的留聲機、熨斗、木尺都是老古董,隨意懸掛的一套套西裝也各有故事。今年72歲的老闆兼裁縫王文虎,身材圓潤,滿臉笑容,微微發黃的軟尺隨意搭在頸上,談起西裝的藝術就滔滔不絕。

「每個人比例都是不同的,每個裁縫都有自己獨特的裁剪方法。有些師傅為駝背客人造衫一流,有些擅長幫有『雞胸』(胸骨明顯隆起)的人造衫——裁縫會開創自己的裁剪方法,幫客人揚長避短。」在這家藏身中環的樓上舖,王文虎一臉自豪地介紹,「其實西裝就是怎樣『掩人』,整到人『靚靚』,令人看上去覺得『好正』,這就是西裝的藝術。」

無論獨特裁剪抑或「掩人」藝術,全靠老師傅的經驗和手工。王文虎在店內隨意拿起一套紅色西裝,「這是幫一位非裔客人造的,他胸肌大,前襟要造出好看的弧度。」轉身又拿起另一件,「這是以前幫一些中東客人造的版,full-canvassed,現在很難找到這手工了。」Canvas即是在西裝的面布及裡布內加一層「襆」,令西裝變得挺身,用人手一針一線地慢慢將襆縫在西裝上,十分花時間心機。Full-canvassed則全件西裝褸都是用canvas方式製成。

客人最近還來嗎?他指指天上。轉身又打開厚重的文件夾,收藏著他父親和爺爺的老相片、舊文件。一張早已發黃的歷史文件掀開了這個上海裁縫家族的傳奇歷史:他們源於上海洋服老字號「老合興」,文件寫於1927年,那一年停靠上海的美國軍艦批准這上海洋服店登上軍艦,提供裁縫服務。

西裝就是怎樣『掩人』,整到人『靚靚』,令人看上去覺得『好正』,這就是西裝的藝術。

見識廣博

1920年代的上海吸引著各方來客,有「東方巴黎」的美名。王文虎說,他的父親王傑士是老字號老合興第二代。老合興早在1902年創於上海。「我們家族在上海做布料進口生意,多數是精紡和羊毛布料,當時做布料都有裁縫跟著,一起做西裝。」家族龐大,競爭太大,父親王傑士感覺在上海難以立足,便於1948年帶同妻子遷至香港,並在中環開設福興。1949年,上海老合興也正式移師香港,沿用原本招牌。

那些年伴隨著戰爭和政治變幻,大量上海人逃至香港,其中有家財萬貫的實業家,也有一身好手藝的上海裁縫,與早扎根香港的廣東裁縫平分天下。裁縫店成行成市,大家各懷絕技,開發客源。

王文虎說,父親英文流利,再加上於上海積累的人脈及見識,很快發展主打美軍、律師、銀行家的客源。1958年,中建大廈在中環落成,福興隨即遷入,租下連帶地窖的廣闊地舖,地窖存放布匹,亦設裁縫工作檯,地舖則招待客人。

時移勢易,光芒從上海轉來香港,歐美資本家都來香港淘金,外國大企業來香港設廠、設分公司,福興遇上了中環盛世:不少外國老闆、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銀行家都來福興訂造西裝。冷戰持續,香港成了中間地帶,美國、英國等軍艦、航空母艦可自由停泊,海軍們每次在香港休息四至五天,總不忘訂造一套靚西裝。

海軍們每次在香港休息四至五天,總不忘訂造一套靚西裝。

西裝說到底源於西洋軍服,華人裁縫熟稔西人品味嗎?王文虎說,如父親那一代上海老裁縫,早早就放眼世界,習慣為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客人服務。

「上海有多個租界,每個裁縫在不同租界造的衣服都有所不同,他們學習了全世界不同人的身型。為何上海人那麼厲害?就是因為他們見識多。」王文虎說,與此同時,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大量猶太人為躲避納粹大屠殺逃至上海,「猶太人去上海之後提供了很多優質的布料和鈕扣,讓上海跟上潮流,足以媲美歐洲時尚。」

後來,當大量上海師傅遷至香港,又帶來了資本、手藝和視野。「上海對香港影響很大,以前香港很土的,有很多英國西裝布料、時尚新潮的設計,很多香港人未見過,這些上海裁縫則帶來了a new breath(新氣象)。」

上海有多個租界,每個裁縫在不同租界造的衣服都有所不同,他們學習了全世界不同人的身型。為何上海人那麼厲害?就是因為他們見識多。

上海手藝 香港速度

1951年,王文虎出生於香港。兒時耳濡目染,但王文虎總覺得自己天份不高。「做裁縫我最不天才。」他喜歡交朋友,看世界。中學時父親送他往加拿大讀寄宿學校,後來在當地讀大學。

當年暑假回港,他開始跟師傅學裁剪、縫紉,也常常到中環店舖幫手,招待商人、海軍客人遊香港。不過當時他沒有想過入行。他大學修讀經濟,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,直到母親致電來說父親身體抱恙,讓他快快回港。

「我回來了,但爸爸無事啊。」王文虎笑說,他珍惜父母心血,80年代初留港開始幫忙打理裁縫店,1994年正式接手家族生意。

經歷經濟騰飛之後,香港租金飆升,而另一邊,西裝成衣產業已發展成熟。王文虎無奈地說,當時中建大廈舖位金加租達三倍。「你估要造幾多套西裝才可以付租金?加租這麼多,我們投降了。」

這個上海老派裁縫家族第三代,遇上是挑戰也是機遇的新時代。王文虎把心一橫,放棄了中環,將福興搬至灣仔的海軍商場。這商場旁的分域碼頭,正是來港軍艦停泊的碼頭。此後20多年,福興主打服務美國、英國海軍,但久而久之,練馬師、商人、律師等各方客人都慕名而來。

此後20多年,福興主打服務美國、英國海軍,但久而久之,練馬師、商人、律師等各方客人都慕名而來。

軍艦一般停泊香港四日三夜,王文虎將上海的精緻融入香港速度,常常和多個裁縫師傅通宵趕工,一般三日就可為上岸水兵完成一套西裝。更有一次,一位美軍趕著要和在港認識的女孩結婚,他們用一日時間趕起了西裝讓客人順利行禮。

不過即使時間緊迫,性格爽朗的王文虎也愛和客人閒話家常,一邊度身、選布料,一邊了解客人的職業、習慣,以及這套西裝是為甚麼而造。「我們造一套好西裝,裁縫的技能是三分一而已,最重要是理解客人,做裁縫也要做心理學家,要想像客人著西裝出來有何用途,是要令人印象深刻還是要顯得專業?」


我們造一套好西裝,裁縫的技能是三分一而已,最重要是理解客人,做裁縫也要做心理學家。

王文虎說,許多美國軍人訂造西裝是為了晉升至文官後見上司,他們對款式不會特別挑剔,但因為常常要舉手敬禮,西裝袖口要比普通的略長及闊,這樣敬禮時才不會露出太多恤衫;如果常常穿西裝去演講,布料顏色要鮮明一些;倘若是建築師、醫生等專業人士,則偏好灰調西裝,顯得沉穩專業。

許多時候也要順應客人身材,揚長避短。例如客人臀部較大,會建議選擇背雙開衩的西裝。「有一個熟客是練馬師,因為多年騎馬時一手向前握韁繩,另一隻手向後揮馬鞭,令他肩膀一邊高一邊低,我們就要加墊等去調整,讓他看上去左右較平衡。」王文虎說,裁縫了解客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,久而久之,許多客人都成了好朋友。

穿的是剪裁 也是人情

無心插柳做裁縫,四十年後,王文虎「越做越過癮」。客人們常常與他分享世界各地的故事,教會他許多知識與經驗,他說自己越來越喜歡裁縫這一行。

世界變得快,近年外國軍艦少了停泊香港,航空母艦更幾乎絕跡,那個數百人排隊來訂造西裝的時代消逝了。2022年初,分域碼頭和海軍商場清拆,告別一個舊時代,福興也搬到中環樓上舖。

老主顧還是不時前來,新客源也開始出現。王文虎說,現在不少年輕人鍾情度身訂造,不僅僅是男士來造西裝,女士也越來越多。「現在流行中性打扮,我們就用男士西裝的布料來造女士西裝,效果不錯。」王文虎說,香港人就是勝在靈活創新。現在香港天氣炎熱的日子多,不一定常穿西裝外套,反而馬甲背心更為適合,他也與客人一起研究如何設計和製作。

王文虎覺得,裁縫與客人之間,是一份情誼。至今,福興度身訂造的衣服保持「一年免費包改」的傳統。他看著客人婚後心廣體胖,要把衣褲改寬,也見證過客人因病消瘦;有人離世,也有人成家立室。

那一件陪伴人們多年的西裝,穿的是剪裁,也是人情。

裁縫與客人之間,是一份情誼。至今,福興度身訂造的衣服保持「一年免費包改」的傳統。